近日,無論是出臺經濟刺激方案,還是公布年中經濟與財政展望報告,很多關乎國家重大財政事務中,都會看到澳大利亞國庫部長(Treasurer)喬什·弗萊登伯格(Josh Frydenberg)的身影。那么,為什么叫“國庫部長”而不叫“財政部長”呢?
詞義解釋:
Treasurer(國庫部長)顧名思義是The Treasury(國庫部)的部長。The Treasury確實是相當于很多國家的財政部,主要負責財政收入,編制收入預算,確定聯邦對州的轉移支付總規模,參與貨幣政策、產業政策及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協調等。
然而,與很多國家不同,澳大利亞政府部門設置中同時還有The Department of Finance(簡稱DoF),是1976年從The Treasury分離出來的,目的是將財政監督職能與一般的經濟政策職能分開。
DoF主要負責政府采購與政府支出,以公共部門為工作重點,即負責財政預算執行的日常工作,如編制支出預算、撥付財政資金、政府報告等。
從職能上看,The Treasury 相當于中國的財政部和發改委,而DoF則相當于中國財政部的國庫司。
但由于Department of Finance一般都會翻譯成財政部,所以在澳大利亞Minister for Finance會稱為“財政部長”。而為了加以區分,Treasury在澳大利亞通常叫做“國庫部”,Treasurer叫做“國庫部長”。
背景拓展:
按照澳大利亞聯邦政治的傳統,總理是執政黨的黨魁,而國庫部長則是該黨的二把手。不過,由于目前執政黨是由兩黨(自由黨和國家黨)組成的聯盟組成,因此聯盟黨的二把手則是國家黨的黨魁。
澳大利亞的財政管理體制是按聯邦、州或領地、地方分三個層級管理,其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稅收:
聯邦政府負責:個人所得稅、企業所得稅、GST和關稅等;
州或領地政府負責:印花稅、工資稅、財產轉讓稅、機動車輛稅、博彩稅等歸;
地方政府負責:市政服務費等。